诺基亚于10月20日宣布,其对阿尔卡特-朗讯公司(下称“阿朗”)的并购计划已通过中国商务部反垄断审查。
今年4月15日,诺基亚宣布将通过全额收购阿朗已发行证券,并在法国和美国以公开换股要约方式与阿朗进行合并,该交易有望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,但其间需要通过相关监管部门以及诺基亚股东的批准。
中国商务部反垄断审查完成后,诺基亚还需获得法国经济部(MINEFI)对合并的正式批准,以及启动换股合并批准程序。
巨大专利优势
“它们的合并通过商务部反垄断审查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来自设备市场,而是专利影响。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电信专家付亮指出。
实际上,诺基亚和阿朗的合并,在电信设备行业是老四对老三的合并,没有通过合并形成对市场的绝对掌控。
2014年,诺基亚、阿朗收入分别是154亿美元(约978亿元人民币)、159亿美元(约1009亿元人民币),诺基亚预计合并后年净销售额达到276亿美元(约1752亿元人民币)。同时,华为2014年全球销售收入2882亿元人民币,爱立信当年净销售额2280亿瑞典克朗(约1747亿元人民币),诺基亚预计年净销售额略微超过爱立信。
不过,由于诺基亚、阿朗在2G、3G、4G的通信标准专利上分别拥有较大份额,合并后的新诺基亚将在通信行业形成巨大专利优势。
据商务部统计,合并以前,诺基亚在2G、3G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市场持有的专利比例是25%~35%,和阿朗合并后将上升到35%~45%,在4G标准必要专利方面,新诺基亚将成为最大的专利拥有者。
也就是说,一旦合并完成,通信行业企业将更难与诺基亚达成专利交叉授权,需要额外向诺基亚支付巨额专利费。苹果、三星将感受到诺基亚更庞大的专利库压力,而对于目前在专利方面相对薄弱的中国终端制造企业,将更难以与诺基亚形成有效抗衡。
“诺基亚把手机业务卖给微软后,留下了手机专利,原来想打包给一家专门运营专利的公司,商务部就是在这块提出的约束,要求尽可能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,实际是在知识产权框架下,给国内企业争得了一些权利。”付亮说。
据悉,在商务部反垄断审查过程中,商务部对新诺基亚改变专利收费策略提出多轮交涉。最后批准诺基亚、阿朗合并的附加前提是,诺基亚就禁令、标准必要专利的转让等问题做出相应承诺,以减少对中国通信设备企业、手机企业的潜在威胁。
合资央企开拓中国市场
诺基亚对阿朗并购后,新诺基亚在中国的业务平台也将出现重要调整。
阿朗在中国市场的主要资产是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,阿朗中国业务是上海贝尔前身,后来阿朗与中国华信合资成立上海贝尔,阿朗持有50%加1股股权,中方持有50%减1股股权。
中外合资公司中,上海贝尔是一个独特存在,它既是国资委直属企业,又是我国第一家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。
在阿朗收购案中,曾有传闻诺基亚可能出售阿朗持有的上海贝尔股权,不过在今年8月28日,诺基亚宣布与中国华信签署《谅解备忘录》,双方将再次成立新的合资公司“NokiaShanghaiBell”经营上海贝尔。除此之外,诺基亚还将把在中国的电信设备业务整合并入新合资公司。
也就是说,以后“NokiaShanghaiBell”将是新诺基亚在中国开展电信设备业务的平台,同时不仅包括原阿朗在中国的电信设备业务,还纳入了原诺基亚在中国的电信设备业务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方央企将在上述包括了原诺基亚、原阿朗在中国电信设备业务的平台持有股权,同时股权结构依然沿用了上海贝尔的合资结构,诺基亚持有“NokiaShanghaiBell”的50%加1股,中方持有50%减1股。中国电信设备市场中,既有华为、中兴、大唐这样的中资企业,也有爱立信这样的纯外资企业,原来的外资企业诺基亚,现在披上了央企的外衣。
上述安排,对稳固和拓展诺基亚、阿朗在中国的业务,可能构成利好。诺基亚和阿朗在中国业务合并后,专家预计其整体收入可能超过爱立信乃至中兴,而在引入央企背景后,在中资企业主导的中国电信设备市场可能更具优势。
不过也可能存在弊端,“长远来看,这种结构不会特别稳定,对于打市场、业务决策都会有限制。比如说我要做战略投资,股权清晰地做决定会相对容易一些,而这是一种中外资本对等的合作,双方权利基本相当。”付亮说。